搜索

新闻资讯

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Q Q:1234567890
邮箱:admin@gzhongde168.com
地址:NG体育(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

ng体育软件注重劳动素养 解决劳动教育问题

发布时间:2024-03-20 02:16:57 作者:admin

  2022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2022版)》将劳动独立于综合实践课程,制定了独立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标准》)。《标准》规定,劳动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儿童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儿童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要性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质量、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是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功能,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对促进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教育战线以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新人。劳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劳动教育应该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如何避免打卡、观光劳动教育?如何走出“两张皮”的困境,让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入整体教学?许多困惑仍然存在。

  劳动能力是胜任劳动任务的综合能力。儿童的劳动能力是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中形成的。通过处理衣食住行等个人生活事务的日常生活劳动,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自力更生能力;通过符合季节特点和区域产业特点的生产劳动,培养儿童生产劳动的关键技术和能力;通过公益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民族传统手工劳动、新形式、新技术、新工艺,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和发明能力。

  劳动观念是指让儿童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的正确认识,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情感。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首先要丰富实践经验,突出知行合一。只有让孩子直接体验和参与,观察探究,手脑结合,才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珍惜分享劳动成果的理解、态度和情感。二要注重培根铸魂,培育家国情怀。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劳动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相。三是深化劳动情感,树立坚实的劳动观念。教育儿童倡导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理念。

  劳动精神是在培养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素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含在劳动实践中的理想、信念、信念和人格特征。劳动教育应注重儿童劳动精神的培养,教育儿童理解“劳动创造幸福”的深层内涵,继承中华民族节俭、认真的优良传统,坚持卓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养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奉献牺牲的革命精神,弘扬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劳动习惯和品质是儿童在日常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稳定行为倾向和性格特征。通过劳动教育,重点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品质,如努力工作、始终努力、勤劳节俭、艰苦奋斗、毅力、自律自强、诚实守信、团结合作、认真负责、勇于担当等。

  近年来,各方面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逐步深化,措施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打卡、观光劳动教育等问题,削弱了劳动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降低了劳动教育的教育效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注重劳动素养,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

  劳动素养是不同素养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积累、长期努力才能实现。提高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灵魂,是劳动教育的根本追求和旨趣。

  加强劳动教育的专业研究和建设。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等指导文件,为劳动教育设置了独立课时,制定了专门的课程标准,劳动教育已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专业化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加强课程和教材的开发,选择对儿童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劳动课程内容;开展教师培训,多渠道建设劳动课程教师队伍;创新评价方法,建立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监测体系,构建发展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模式。既要注重劳动过程,又要注重劳动成果;既要注重教师评价,又要注重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

  要提高教师、家长和孩子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引导教师、家长和孩子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关系到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家庭的幸福和谐、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劳动教育不应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而应简化和形式化,偏离劳动教育的正常轨道。

  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方法。一是让孩子直接体验,亲身参与,动手练习,出汗,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幸福,让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创新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手脑并用,知行合一。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空洞的知识探索、单一的机械训练,让孩子在中学、学习中做。三是营造真实的劳动情境,建设班级劳动角、学校劳动园、校外劳动基地,开展真实的家庭劳动、校园劳动和社会劳动,让孩子从小事做起,体验劳动的兴趣,享受劳动的快乐和幸福,回归劳动教育的真谛。四是让孩子自主研究、学创融合,提高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创造力。

  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并通过努力设置儿童可以完成的劳动任务。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当地情况采取措施,适合农业和工作;反映区域产业发展特点,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满足国家对顶尖创新人才的需求。

  目前,由于认识偏差和实践经验不足,劳动教育存在“两张皮”,即“有劳无教”。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劳动教育本质内涵和灵魂的思考。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不是让学生学习烹饪、扫地等具体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健康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素质,以及积极的劳动精神。ng体育软件

  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儿童的劳动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打卡、观光”的劳动教育,防止劳动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线上线下相结合。从国家数字教育发展战略出发,一方面加强劳动教育数字课程建设。开发国家、地方、学校劳动教育数字平台,鼓励出版社、教育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建设。数字平台有利于师生自主学习,实现全国、地方或校际资源共享。另一方面,线上线下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学科贯通,五育融合。加强顶层设计,立足教劳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探索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切入点和起点。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材编写的指导和管理评价,研究制定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一体化教育教学指南,探索一体化的内容和形式,构建劳动教育学科渗透的地方和校本课程。鼓励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如劳动与作文、劳动与音乐的结合;另一方面,探索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融合,探索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

  在新时代,要把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素质、劳动精神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孩子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勇于担当民族复兴责任的时代新人。这就是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意义。

  家校社会协同育人。通过家长学校、家长教育委员会等组织方式,引导家长转变观念,使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家庭日常生活,形成倡导和尊重劳动的良好家庭作风。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加强社区服务劳动指导基地建设,家校合作建设公益劳动基地,形成学校劳动教育社会资源库,全面整合家校劳动教育力量。

  (作者:吴安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傅海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热线电话:400-123-4567
电子邮箱:admin@gzhongde168.com
Q Q:1234567890
地址:NG体育(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
备案号:粤ICP备18009537号-1
NG体育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23-2028 NG体育公司官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 粤ICP备18009537号-1 | xml地图 | txt地图 | ht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