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资讯

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Q Q:1234567890
邮箱:admin@gzhongde168.com
地址:NG体育(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

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4-05-06 17:16:58 作者:admin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了大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1949年至2018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由0.4%(1950年)提高到81.7%,小学净入学率由20%提高到99.95%,初中毛入学率由3.1%提高到100.9%,高中毛入学率由1.1%提高到88.8%,这在人类教育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基础教育70年的发展史,也是新中国从落后到振兴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均教育年限仅为1.6年,2018年,这一数字已提高到10.6年,中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体政策,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义教育的转变。

  在过去的70年里,我国教育基础薄弱、基础薄弱的面貌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其中基础教育功不可没。在过去的70年里,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与时代发展的潮流同行,为人类教育凝聚了中国的经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贡献了中国的智慧。

  然而,旧社会留给新中国教育的是一个烂摊子。文盲和半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左右。普及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已成为新中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根据教育总体政策,1951年颁布的第一份新中国学制文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学校的地位、年限和相互联系作出了新的规定,初步形成了专业教师队伍。1952年,《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正式颁布,全面规范了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形成了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框架。根据这两份文件,教育部制定了新的小学和中学教学大纲,新中国初步建立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977年,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春天。复出之初,邓小平主动要求分管教育和科技。学校教育摆脱混乱,重新走上正轨。

  截至1965年底,我国基础教育已全面恢复,中等学校学生1432万人,小学生11626.9万人,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前最高的1946年增长6.9倍和3.9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5%。普通中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2000多万毕业生和大量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1949年至1965年,全国扫除文盲10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宪法的形式在中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成为各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基本遵循。

  中国正以历史的负担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尽管此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次大规模扫盲运动,并多次提出限期普及小学教育,但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小学教育尚未普及。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颁布。《决定》首次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逐步实施”。为了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大目标,根据当时的国情,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移交给地方政府。国家调动地方政府发展基础教育的积极性,地方政府依靠人民开展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快速普及。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中小学教育改革应该走向哪里?1983年,北京景山学校教育改革实验逐步从单一实验进入中小学教育全面改革的新阶段。带着这样的疑问,学校师生用一封500多字的信向邓小平提问。几天后,邓小平回答了北京景山学校的问题:“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这三个方向”建立了中国现代教育的航标,成为后来中国教育改革的总方针。

  从1986年以国家立法形式建立义务教育制度,教育公平首次成为国家意志,到2011年全面实现“两基础”目标,中国基础教育开辟了“数量补偿”和“规模扩张”的道路。

  为确保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1986年,九年义务教育被写入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为义务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特殊的法律保障,我国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消除中青年文盲,是中国教育史上辉煌的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复兴最宏大的奠基项目。

  这是中国历史上闪耀的一部分: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百年梦想,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光明未来。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到本世纪末,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青年文盲基本消除”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共和国面临的现实是,知识重获尊重,教育秩序恢复不久,小学教育刚刚普及,仍有2亿多人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两个基础”真正从目标转变为国家行动,成为中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并在1996年、1998年和2000年作为时间节点作出军令。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开启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正式以“两基”为新目标。

  和德州一样,上世纪90年代,“普九”在全国蓬勃发展。当时,国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采取多渠道办学策略,广泛动员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举办义务教育。这为基本实现“两基”目标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德州位于鲁西北部,1996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7.4亿元。在“普九”攻坚三年内,共拨出8.6亿元投入教育。1997年12月25日,随着德州最后一个县通过“普九”验收,历时3年的“普九”攻坚工作全面完成。

  因此,共和国开启了从“基本实现‘两基’”到“完全实现‘两基’”的另一章。2003年,国务院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西部地区实现2007年西部地区“两基”目标。

  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将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消除青年文盲的战略目标。2000年底,全国“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以下。

  中国教育最大的分母在农村,最薄弱的环节也在农村。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广泛,几乎涉及到教育公平的所有困难。

  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极其困难的条件和特殊困难。410个未实现“两基”的县中,贫困县215个,少数民族县309个,边境县51个,义务教育程度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在中西部地区,财政资源薄弱的县级财政无法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普遍存在“小马拉车”的困境。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提出,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对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明确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以县为主”,“人民教育人民办公室”开始进入“人民教育政府办公室”的轨道。

  农村寄宿学校建设项目、“两免一补”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农村教师“特殊岗位计划”等政策环环相扣,全面推进。在此背景下,2007年,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如期完成,西部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2011年,我国全面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基本消除了青壮年文盲。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免费原则,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取消农业税的背景下,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费和杂费,2007年春季推广到全国农村,2008年秋季推广到全国。到目前为止,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全免费”,几代中国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全面实现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两基”,为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中国为世界儿童入学率从80%提高到84%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90年到2005年,世界文盲人数减少了1亿,其中中国文盲人数减少了9000万。在九个发展中人口众多的国家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家,已成为促进世界全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是值得铭记的历史荣耀:中国花了25年时间完成了美国100年完成的“普九”任务,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完美转变。

  当数量不再是基础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时,质量提升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片面追求入学率的弊端,开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了解教育规律。

  在这次公平教育机会的伟大征程中,“两基”如星星之火,连接着基础教育的重要转折点。教育监督制度起源于“两基”,免费义务教育实现在“两基”,平衡发展从“两基”开始,素质教育理念诞生于“两基”

  一锤定音。以此为标志,注重内涵发展,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旋律,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氛围。

  在此背景下,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1999年在北京召开,主题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明确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保障措施。

  进入新时代的基础教育,从“学习”到“努力学习”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望。人民的获得感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平衡发展和质量提高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坐标。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目标。

  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正式提出了“积极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目标。此后,“重点学校和重点班”逐步取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从基本平衡到高质量平衡,从教育机会公平到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构成了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的主题。它们共同指向教育的应有意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生活中发光。

  为加快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国务院于2016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了消除大班等十项措施。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薄”等重大基础教育项目相继实施,这些项目在当代,有利于未来,基础教育无法承受,平衡发展是空谈。

  在注重教育机会公平获取程度的前提下,基础教育注重人民获取过程的质量和结果的满意度,全面系统地提高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接近优质教育公平的目标。

  以2017年颁布《县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监督评价办法》为标志,我国义务教育由“基本平衡”进入“质量均衡”阶段。截至2018年底,全国92.8%的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督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编制印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努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正常的德育工作体系。

  培养谁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人生的扣子要从一开始就扣好”;考察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它指出,儿童在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该“记住要求,树立榜样,从小开始,接受帮助”。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脚踏实地修身养性,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的人”。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基础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教师队伍建设,号召广大教师做“四有”好教师,做学生的“四个向导”。

  课堂是质量的关键环节。自第八次课程改革启动以来,课堂从知识教学向学生积极学习转变,“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强了课堂的主要地位;2017年秋季义务教育道德法治、汉语、历史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使用,标志着三本教材从以往的“大纲”到统一审计,注重时代要求,做好中国特色义务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部署。

  与此同时,评价这根“指挥棒”也在转向。

  与此同时,评估的“指挥棒”也在发生变化。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建立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招生的考试招生模式。同年,新高考率先在上海、浙江实施。同时,自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来,大多数省市都公布了适合该地区高中入学考试改革的实施计划。逐步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迫使基础教育一线加快改革步伐。

  2012年以来,“国培计划”培训教师超过1400万人次,以弥补农村教师的不足。中西部省份招聘了51万名特殊岗位教师,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此外,工资待遇保障制度和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增强了基层教师的职业吸引力。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期教师建设改革的意见》,描绘了新时期教师建设的宏伟蓝图。ng体育软件

  全国教育会议后,中央发布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改革发展三份文件: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意见、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指导意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系统设计,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2035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出台,已成为新时期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2035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出台,已成为新时期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基础教育关系到每个人,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工程。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努力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努力做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成为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最强音符。

  如今,中国有50多万所基础教育学校和近2.4亿学生,为各级各类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从人均教育年限只有1.6年到2018年的10.6年,从文盲大国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现,从“不学习”到“学习”再到“好学习”。回顾过去70年,基础教育为我国国民教育奠定了基础,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巨大变化,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道路。

  学会教书,决定每个孩子的未来,影响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希望。进入新时代,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基础教育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新篇章。(本报记者 王家源)
热线电话:400-123-4567
电子邮箱:admin@gzhongde168.com
Q Q:1234567890
地址:NG体育(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
备案号:粤ICP备18009537号-1
NG体育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23-2028 NG体育公司官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 粤ICP备18009537号-1 | xml地图 | txt地图 | html地图